醉黁网教程/杯酒人生/内容

喝酒悟人生:3月的酒事和心事

杯酒人生2024-5-5 23:55:43阅读:

为什么要喝酒?

面对这个千古之问,整整八百年前,陆游的一句感慨也许能稍作解答。当时,已近八十岁的诗人居住在江南家乡,回想曾经的“铁马冰河”,忧愤眼前的“路有流民”,内心不太平静。

日子一天天地流过,直到“井梧摇落”的秋天到来,陆游写下一首看似潇洒,细品却有点郁闷的《秋思》,其中一联与酒有关:“日长似岁闲方觉,事大如天醉亦休。”

闲下来才觉得一天像一年那么长,即便心里装着天大的事,醉一场,也能忘却——不过,这种忘却的保质期并不长,酒醒时分,困扰和忧愁还在那里,不减不灭,洒脱的言外之意,依旧是“事大如天”的沉甸甸的分量。

陆游的这种纠结心态,几乎贯穿中国人的饮酒时光——欢庆和悲伤,离别和相见,出走和回归,聚集和孤独……喝酒的场景和理由有很多,大多数时候,酒不解决问题,却助推情绪,让一切社会元素在杯中发酵。

于是,尽管喝来喝去总是喝不明白,但饮者还是甘愿一次次化身小舟,在酒的波涛中起伏,反复咂摸人生和时间的况味。

年轻人不喝白酒了?

一杯酒的滋味如何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酒的姿态、心境和场景,这是酒作为饮品的最特别之处——

有时候借酒消愁,一杯苦酒入喉,浇的是心中块垒;有时候以酒助兴,杯子撞在一起,都是畅快的声音。

有人喝酒讲究:像《笑傲江湖》里祖千秋“论杯”,提到汾酒要配玉杯、葡萄酒要配夜光杯、高粱酒要配青铜酒爵、百草美酒要配古藤杯,等等,总之,不同的酒用什么酒杯喝,各有门道。有人喝酒随性:传说,西汉时霍去病打赢河西之战后,把汉武帝赏赐的美酒倒入泉水中,请所有将士共饮,这就是“酒泉”地名的由来——倾酒入泉,这是何等豪迈的喝法。

有的酒越喝越清醒:诗人陈与义见证了南北宋交替,自己也从青年才俊成为流落江南的失意之人,晚年时候回想起昔年洛阳的酒宴,那是徽宗政和年间,天下一派太平景象,更关键的是大家都还年轻,所以“忆昔午桥桥上饮,坐中多是豪英”;但时过境迁,国破家亡之后,再举杯,也只有“长沟流月去无声”了。这样的酒,喝得越多,记忆越翻江倒海,心中的痛切也就越清晰。

有的酒就是为了糊涂而喝的:或者像唐伯虎那样,“酒醒只在花前坐,酒醉还来花下眠”,在半醒半醉中度年如日;又或者像柳永那样,“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晓风残月”,过分悲伤,以至于借酒忘忧。

最让人羡慕的是元末明初的唐温如。关于这位诗人的生平经历,我们一无所知,但透过他唯一的传世之诗,他作为饮者的形象格外鲜活。“醉后不知天在水,满船清梦压星河”,酒醒在午夜,湖面静谧,诗人揉揉眼睛,坐在小舟中打量,一时分不清哪一边是天空,哪一边是水面,这一刻,仿佛刚才做的酒梦也有了重量,与空空的酒坛一起,在映照星斗的湖水中漂荡。这样一场醉,任谁能不向往?

有人喝酒有节制:“竹林七贤”里的山涛,有“止饮八斗”的美谈——酒量只在八斗,不管谁来劝酒都不多喝,哪怕晋武帝司马炎来劝也没用,其自知和自律可见一斑。

也有人嗜酒如命:同为“竹林七贤”的刘伶,是著名的酒徒,常常喝得不省人事。有一回,妻子把家里的酒具统统砸碎,要求刘伶戒酒。他假装同意,并要求妻子准备酒肉,自己要在鬼神面前发誓戒酒。一切准备停当后,刘伶跪着念了一番千古流传的“戒酒辞”:“天生刘伶,以酒为名。一饮一斛,五斗解酲。妇人之言,慎不可听。”说罢,不等妻子发作,刘伶拿起为祷告准备的酒,一饮而尽,不久后就又醉了。

以上种种,俱是漫谈。几千年里,与酒相关的诗词逸闻数不胜数,更不要说还有无数不被铭记的平民酒局。但该不该喝、什么酒好喝、跟谁喝、怎么喝等问题,依旧没有定论。

又或许,酒事百态即众生百态,要的就是“喝不明白”。

标签 : 中国酒历史,酒知识,酒文化,酒与习俗,杯酒人生,酒与艺术,名酒长廊
相关阅读